商会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会动态 - 新闻中心

会长徐顺接受中国政协报采访——情牵湘蒙两地 扎根广袤草原

【发布日期】2012-06-23  【浏览次数】9072次  【字体选择】   【关闭

  

  

    有能力的,早就看到了养殖业的好处。基本上都发展起来了。但是,那些个人能力弱、基本没本钱的农户,那些最困难的群体,则需要外力来推一把。

  人如其名。1996年,徐顺从湖南老家、诗家圣地、汨罗江边的汨罗县,怀揣着一丝乡愁,来到内蒙古通辽市投资办厂。作为通辽最早的外来投资企业,15年来,一路顺风,最初的60人小厂,到如今已经发展成内蒙古自治区较大的饲料企业。

  徐顺不仅顺,也很幸福。“我现在有两个故乡。”徐顺说,一个是湖南,一个是内蒙古。

  故乡不仅是名词,更是一份牵挂。徐顺把牵挂深深地埋在心底,化为前进的动力,来回报故乡。

  他不仅把企业打造成“国家扶贫龙头企业”,还积极投身光彩事业。为了扶持在内蒙古发展的中小企业,他不仅担任了内蒙古湖南商会首任会长,还积极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四处奔走、呼吁。


  开动技术引擎 “老老实实赚今天的钱”

  通过多年的实践,徐顺把赚钱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昨天的钱”。这种钱公司已经分配完,不可改变,不去再想了。第二种类型是“今天的钱”。这种钱是目前正在赚的,因此一定要努力挣。要通过提升销量、降低成本或改进技术而获得。第三种类型是“明天的钱”。他要求做生意必须要讲诚信,这种钱明天才能去赚,不允许现在赚。

  老老实实赚今天的钱,并不是易事。

  第一步,人从哪儿来?

  为了用技术撬动市场,2000年以来,岳泰集团先后在北京、沈阳、长春等地设立专门办事机构,负责引进高级人才。

  这一招果然奏效。岳泰集团先后从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水产大学等高校引进硕士研究生7名、博士研究生两名,还招进不少有潜力的其他科研人员。

  为了持续提高科研水平,岳泰集团每年还定期送技术骨干到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高校进行培训。同时,采取培训、技术研讨和独立承担科研项目的方式,让每个科研人员不断“升值”。

  岳泰集团每年还定期将科研骨干派往国外、国内饲料界权威院校、研究所进行培训学习,接受国际、国内前沿技术和信息。比如,通过全球最大的维生素生产企业瑞士罗氏公司,与欧盟的动物营养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

  为充分发挥人才作用,2001年,在江南大学设立岳泰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所,从江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饲料科学研究所、农业部饲料工业中心聘请专家教授8名,加上公司的科研人员18人,组成了一共26人的科研队伍,其中有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6人、副教授5人、高工6人,专家的研究涵盖了微量元素、动物营养、生物技术、食品安全、畜牧兽医各个领域。

  人解决了,钱也是个大问题。对此,徐顺介绍说,岳泰集团不仅为研发中心配备了最先进的检测化验仪器和设备,每年对研发中心投入上年销售收入的4%作为研发经费。2003年以来,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都在1000万元以上。

  为把科研经费用好、用活、用足,岳泰集团把科研课题与经费挂钩,经费向重点课题倾斜,每一个专家都负责不同的研究课题,对每个课题拨付不等的研究报告经费。比如,2004年研发中心研究新原料“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物”,岳泰公司就一次性给负责该产品研发的专家拨付60万元的科研经费。同时,把研究成果与奖励挂钩,重奖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课题带头人和课题组。

  有了人、钱,岳泰把吸收全球最先进的技术也摆在突出的位置。

  例如,通过全球最大的动物营养品生产企业德国巴斯夫公司,跟澳大利亚水产饲料研究机构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岳泰的抗菌肽生产技术、微量元素螯合技术都是在国外科研专家的指导下最后形成的。

  还有,研发中心通过与美国大豆协会等,获取世界最新的饲料科研动态和饲料界前沿技术信息,把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融于产品之中,在新产品研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通过不断努力,岳泰集团的创新力从2004年开始爆发。

  2004年,岳泰集团研制的牛羊生物饲料,解决了奶制品的安全问题,被授予“国家重点新产品”,并荣获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和国家星火计划项目。

  2005年研制出金苹果猪用浓缩饲料,将生猪的出栏时间缩短为78天。2008年研制的生长肥育猪强化型浓缩饲料,运用螯合技术配制成小猪阶段、中猪阶段和大猪阶段三种不同的专用强化饲料,这项技术属国内首创。

  2006年研制出的奶牛生物饲料,采用最新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可以替代抗生素的高技术产品——抗菌肽添加剂,产品不含抗生素成分。在同等投入的前提下,养殖奶牛的经济效益提高15%以上,牛奶的主要指标均达到一级奶的标准。奶牛生物饲料不但提高了奶牛的生产性能,而且生产的牛奶“绿色安全”,无药物残留,是名符其实的“放心奶”。

  据了解,2009年以来,岳泰集团申报了“一种泌乳奶牛精料补充料生物添加剂”、“一种育肥牛精料补充料生物混合料”、“一种仔猪无抗功能性复合生物添加剂”、“一种皮用乌苏里貉颗粒状膨化全价配合饲料”、“一种乌苏里种貉颗粒状全价配合饲料”5项国家发明专利,充分体现了企业强大的科研实力。


  驱动管理、销售双轮“让农户得到看得见的实惠”

  1997年,徐顺刚来通辽办厂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当地农户根本就不信他的产品。

  “当地养猪都是一年或者更长时才出栏,我说用了我的产品,五个月就出栏。他们说我不是骗子,就是疯子。”徐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不由自主地笑了起来。

  但在当时,31岁的徐顺可没有心情笑。他把自己带来的60人召集到一起,开了几次会,最后决定,先不要钱,挨家挨户送,让农户看看,这个饲料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结果,还真行。两个多月下来,不少农户看到了效果,不仅把原来的饲料钱补上了,还成了岳泰集团第一批最忠实的客户。

  从这件事,徐顺发现,好货也怕巷子深。

  为此,他在国内饲料行业率先提出“知识营销”的理念,组织畜牧兽医方面的专家组成岳泰科技下乡服务队,以村屯为单位,一个村一个村进行讲座,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养殖户传授养殖知识,解答养殖户难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有效的技术支援系统和服务手段,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整体解决方案,比如专家配方、养殖管理、疾病防治、咨询服务等。

  这支知识下乡队,不仅能快速回应养殖户的服务需求,让用户敢于、乐于接受公司技术创新的成果,更能让广大用户在分享公司技术创新成果中获得新的成功。

  据统计,十几年来,岳泰集团在基层养殖户中累计开展技术讲座20000多场次,为农村牧区免费放映科教片2000多场。通过“知识营销”,岳泰集团不仅获得了商业上的初步成功,也成功转变了养殖户的养殖观念,提升了养殖的养殖水平,解除了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同时,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养殖业的发展。

  为方便用户购买岳泰饲料,自1999年以来,公司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自建营销分支机构60多家,设立销售网点2000余个。这些营销网络,成为联系岳泰饲料与广大用户的桥梁和纽带。

  2010年,岳泰饲料销售量突破30万吨,产品畅销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通过使用岳泰的高科技产品,养殖户每年增收都在1.5亿元以上。

  这些活生生的数字摆在眼前,可谓成果辉煌!

  不过,在徐顺看来,销售方式只是成功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产品质量管理水平。“质量才是企业的生命。”徐顺说。

  为不断提高质量,徐顺在公司先后引入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HACCP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六西格玛“零缺陷”管理、5S管理方法等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采用电子化、信息化等先进的管理手段,对企业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

  随着经验积累,现在,岳泰集团的生产管理逐渐形成了以“双零管理”为主的管理体系。所谓双零管理,就是以加强资金流转为主要目标的零库存管理和以强化员工的质量观念为主要目的的零缺陷管理。

  零库存管理,并不是一点库存也没有,而是表达在生产过程中库存量尽量减少的一种趋向。岳泰集团主要通过四个环节来控制。

  第一是制定具有时空概念的周密计划,通过对产品制造的定额工时,加工程序及工艺要求等方面的认真分析,制定出相关的各项计划,并把计划落实到具体的时、地、人。第二是实施库存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对各种材料的摆入顺序、位置、时间等方面都作了严密安排,并采用数字化处理。第三是把信息当做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在资金使用、产品订货、物品供应、运输状况等方面建立起反应灵敏、沟通面广的信息网络,并建立了一套严格的信息接收和反馈制度。最后是开展“5S”活动,搞好文明生产和服务工作。所谓“5S”指的是环境、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

  零缺陷管理则强调以人为中心,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自觉性,保证整个生产环节与产品的完善无瑕。零缺陷管理也有四个主要环节。

  一是建立全面质量保证体系。在企业内部建立质量保证组织体系、质量指标保证体系、质量检查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涉及公司各部门工作的“全信息反馈网络”,同时也加强了对协作商、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二是建立厂际质量保证体系。第三是建立全面激励机制。最后则是制定严格的标准工作时间,以均衡生产促优质高产。

  由于岳泰集团的科学生产管理,饲料质量一直非常稳定,在每次饲料监督抽查中,合格率均为100%,并因此先后荣获“内蒙古名牌产品”、“中国饲料行业信得过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跻身于“中国饲料十大品牌”行列,成为我国饲料产品的主流品牌。2009年,岳泰饲料通过有机饲料认证,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有机饲料生产企业之一。


  走共赢的光彩之路“一生服务农户、不断回报社会”

  长期从事农业产业,徐顺对中国农村的了解更为深入。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为农村贫困人口做些事,也是他心中一直惦记的事。

  “有能力的,早就看到了养殖业的好处。基本上都发展起来了。但是,那些个人能力弱、基本没本钱的农户,本来底子就薄,再加上没有人指导,只能越来越落后。”徐顺分析,农村中中上层农户自己能发展,那些最困难的群体,则需要外力来推一把。

  有心人,处处都有机会。

  2004年,通辽市委统战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选聘民营企业家担任嘎查村名誉村主任工作。这项工作,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采取选派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事业上有成就、行动上有激情的民营企业家担任名誉村主任的形式,将自己的市场观念、资金优势、信息优势与农村牧区的产业优化升级、种植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实现有效对接,走一条促进新农村建设、民营企业发展、农牧民群众致富“三赢”的光彩之路。

  徐顺第一批报名参加,并在统战部的协调下,选中开鲁县的一个村子作为帮扶对象。

  在帮扶的形式上,徐顺也动了不少脑筋。“如果只是单纯给点钱,他花掉就没有了,没有后劲儿。输血,不如造血。家有良田万顷,不如一技在身。要想让这些农户具备自己发展的能力,必须先教会他们一技之长。”徐顺说,从一点不会到能独立经营,这个过程就是帮扶的重点。


  为此,徐顺还自掏腰包,去省外考察。终于,他在河北省辛集和唐山发现了一个养殖项目,正好与岳泰集团的优势和农户的资源相匹配。

  徐顺当时心里盘算着,貂、狐狸、貉子这些动物皮毛,早些年主要是在荷兰、芬兰这些国家生产。最近这些年,由于形势变化,他们不再养殖了,这个产业就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很大的商机。现在,那里既然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基地,就说明这个市场可以做。

  不过,徐顺也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动物的口粮都是海鲜、鱼、虾之类的新鲜东西。这也是河北唐山能发展起来,别的地方不行的根本原因。

  徐顺没有放弃。“我们是做饲料的,这个问题都解决不了,那就太丢人了。”徐顺说,当时,还有专家劝他说,这个东西国外都上百年了,也没解决饲料问题,你就别瞎折腾了,还是想点别的办法,给农民找点别的项目吧。

  他偏不信这个邪。回来之后,就发动集团内外的智囊和技术人员,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结果,真让他搞成了。“现在我们把它制成颗粒以后,由小动物自由采食,在行业里绝对是创新。”徐顺回忆说。

  技术问题解决了,发动农户也是个问题。“他们的意识还是保守。所有的成本都由我出,盖舍、提供饲料、提供技术,还有种畜,都是我管。养好了,我都收,替他们卖。但他们还是不愿意。”徐顺发现这个问题后,特意请教了一些农户,知道了他们的观望心理,是怕白耽误工夫。如果有人干成了,他们也愿意干。

  于是,徐顺跑到村里,我选了几个思想意识好的,还有点积极性的,先做扶贫试点。“别人看到成了,也就跟着做了。”徐顺说,这个产业比养猪、养牛、养鸡经济效益要高,皮毛可以保存,这是其他养殖行业所比不了的。

  现在,徐顺在这个项目上已经投进了100多万元,在当地逐渐形成了一个小产业。“等以后干的人多了,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支柱产业,还能拉动地方经济。”徐顺说,这说明当初的选择是对的,自己也没白辛苦。

  这个项目,其实只是徐顺这些年投身光彩事业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岳泰集团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设立了“岳泰奖学金”和“岳泰助学金”,给贫困大学生提供资助。从1998年至今,徐顺累计为自治区、通辽市光彩事业和公益事业捐资助学就达500万元。

  除了资金的投入,还有其他形式的付出。比如,从2000年开始,岳泰集团在《通辽日报》开辟“岳泰帮您致富专栏”,向养殖户传授畜牧、兽医方面的知识,以“文化扶贫”的方式帮助农牧民脱贫致富。

  由于徐顺积极参与光彩事业,通辽岳泰集团多次被内蒙古自治区有关部门评为“光彩事业先进单位”。与此同时,徐顺也先后荣获“通辽市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工作者”、“通辽市十佳青年企业家”、“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先进个人”、“中国饲料工业科技进步先进个人”、“通辽市劳动模范”、“第五届全国乡镇企业家”、“内蒙古十大外来创业青年英才”的光荣称号。

  “我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一生服务农户。”徐顺最后说,在我有余力的时候,我也会不断地回报社会,在内蒙古和湖南两地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在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尽一份责任,出一份力,有一点光,就发一点热。 (田福良)